邵逸夫如何建造让电视帝国诞生
文 / 尚桑
2014-01-09 15:21:16
来源:亚汇网
他是享誉世界的香港影视界大亨,造就了成龙、周润发、梁朝伟这样的天王巨星,成为中国影视界的传奇。他掌握着全球最大的中文电视节目制作公司。他的TVB迄今仍是屹立香江不倒的电视巨无霸。
70年代:转攻电视界 培养无数巨星
到了上世纪 70 年代末,电影业逐渐式微,邵逸夫断然转向进军当时发展迅速的电视行业,与无线电视合作,培训艺员。
于1971年开设了首期无线艺员训练班,其后这个训练班为整个香港演艺圈都输送了大量的中坚人才,现在仍然在圈内呼风唤雨的周润发、周星驰、梁朝伟、刘德华、郭富城、刘嘉玲等顶尖巨星,乃至现在已晋升为国际级的大导演杜琪峰等等,都是出自该训练班的得意学生。
80年代:入主无线出任主席 打造“五虎将”
1980 年,他入主无线,致力经营旗下所属的明珠台和翡翠台,使其收视率长期在香港独占鳌头,如今无线已成为亚洲最大中文节目内容供货商。这种近乎垄断的竞争态势,既为邵逸夫创造了丰厚的利润,也给他带来了香港“影视大亨”的称号。 1980 年,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东身份出任香港无线董事局主席。随后他集中力量经营所有的明珠台和翡翠台,使其影响扩及内地、澳门、台湾和世界各地华人社会。
80年代的TVB,在邵逸夫统治下,可谓人才济济,群星闪烁.五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.刘德华,梁朝伟,黄日华,苗侨伟,汤镇业是继郑少秋.周润发之后的TVB当家小生.他们毕业于TVB艺训班.兼具外形与演技.他们被冠以"五虎"称号,被TVB力捧.80年代他们主演了许多经典剧集,至今仍为影迷难以忘怀.五虎是TVB的一个辉煌里程碑.
80年代的TVB开始渐变老练,邵逸夫凭着自己敏锐的触角,对制作电视剧方针做了一定的调整。不少作品无论在剧本创作、角色选择、后期制作上都更为慎重,而不会尝试像70年代般总是盲目照搬名著而忽视了自己的原创班底的建设。而也正是这种渐渐独立的创作思路,让TVB早在80年代就奠定了之后三十年的发展道路。
此时,在邵逸夫的统领制作中,《上海滩》、《千王群英会》、《火凤凰》、《京华春梦》、《万水千山总是情》等风靡大江南北的经典剧集纷纷亮相,在香江和整个华语电视圈掀起一轮又一轮收视高潮。
90年代:挖掘大量亚视人才 培养“四大天王”
邵逸夫的独到眼光还体现在他对四大天王的发掘。90年代,无线制作了“劲歌金曲”这一经典栏目,邵逸夫钦点黎明、郭富城、张学友、刘德华为四大天王,结果四人果然叱咤香港十余年,至今仍有着极大影响。
93年,邵逸夫再以独道眼光钦点引进台剧《包青天》,结果在香港掀起收视狂潮,
94年邵逸夫把亚视不少台前幕后人员挖到了无线,尤其是台前一众九位当家小生花旦全部网罗至旗下,亚视自制剧由此开始衰弱,频频靠外援诸如马景涛等艺人拍摄新剧,于是无线又进入一台独大的局面。
90年代就是无线涌现一大批“高收视”的经典电视剧,内地开始大批量引进。
新世纪: 兴建新电视城 借央视渗入内地扩大影响力
2001年年中,央视所属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与电视广播签协议,后者将央视第4套节目与自己的TVB及电影台等5套节目捆绑在一起,利用自己租用的卫星发往海外,使央视的节目在美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国落地。礼尚往来,央视要为电视广播的节目在内地的播放提供渠道。2007年,TVB和央视更是合作年度剧集《岁月风云》,与内地和香港两地播放,开创了合拍剧新模式。
借央视顺利渗入内地,这一构想邵逸夫已谋划许久。
为配合未来发展,邵逸夫秏资二十二亿港元于将军澳工业兴建一座全新的电视广播城,新址的总建筑面积逾十一万平方米,较原有之清水湾电视城大三成,并已于2003年10月正式全面投入服务。电视广播城设备齐全,提供共两个外景拍摄场地及二十二个录影厂,其中一号录影厂的面积更是全亚洲商营电视台之冠。此外,电视广播城亦增添全新数码广播器材,务求为观众提供更高质素的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