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正在访问亚汇网香港分站,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。

28年香港首富当街暴毙,50年后其子执掌半个铜锣湾

文 / 临靖 2022-07-10 13:41:40 来源:亚汇网

   著名豪商、素有“一代烟王”之称的利希慎,在从自己办公室出来,步行去一家高级俱乐部就餐的途中,被神秘刺客“砰砰砰”连着三枪击中,紧急送去医院救治最后不治身亡。

   他的死引起了全港的极大震动。

   警方高度重视,出动了大批干警对凶手进行追捕,利氏家族也开出了高达2万港币的巨额悬赏来对杀手进行追查。

   可出奇的是,调查来调查去,凶手除了遗落在现场的一把手枪和三粒弹壳外,竟是像人间蒸发般再无下落。案件愈拖愈久,始终没能取得突破性进展,无奈下,最后只能不了了之。

   利希慎被刺案疑云纵横,其意外身亡引起了香港社会上上下下的讨论,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。

   大家除了关心他到底为何会被刺杀外,更感兴趣的是,利希慎家里的一妻三妾十几个子女,会不会在他死后因为争家产发生争执,而没了领头人,利家庞大的产业又将何去何从?

   如此舆论氛围下,一时间,偌大的利家仿佛有了风雨飘摇、山雨欲来的姿势。

   然而,后来事情的走向出乎了绝大多数人的预料。家主利希慎虽然意外身亡,却并没有使利家就此分离垮塌,在新领导人的带领下,经过重新分配资产,利氏家族反倒蒸蒸日上、越做越大,乃至传承百年延续至今。

   那么,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?豪商利希慎因何而死,他死后,其家族又如何扭转航舵,走出困局的呢?

   这一切,就得从利氏家族的发家史讲起了。

   一、崛起之路

   利家是香港旧时代的“四大家族”之一,但其发家却颇不名誉,充斥着诸多不光彩的事。

   该家族的崛起始于利希慎父亲利良奕那一代。当时正为清朝末年,中国在列强枪炮欺凌下“国门洞开”,原始的自然经济崩解,沿海一带的许多人为了谋生,就不得不转投别的行业,大部分人都选择奔赴海外。

   利良奕就是赴海外的人群之一,他于1860年随众多华人一起,远赴重洋到了旧金山。那会儿旧金山盛行淘金热,利良奕为人机敏又吃苦耐劳,因而乘此东风发了不少财。随即以此为本钱,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,回国到香港开办起了产业。

   19世纪末的香港,有一样生意特别赚钱,使无数商人都趋之若鹜——那就是鸦片。

   众所周知,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,屈辱求和与英国签订《南京条约》后,香港就成了英国的殖民地。

   而英国是为了倾销鸦片与中国开战的,既然战胜,自然不会自废这条利润巨大的赚钱途径。所以那时候在香港,开设烟馆、贩卖鸦片等,都属于合法行为。

   商人以逐利为第一要务,毫无疑问,没人会不对这样利润客观的暴利行当感到眼红。很自然的,利良奕亦投身其中。他到香港创业,开始做服装百货。等初步站稳脚跟、掌握门道后,即兼做上了鸦片贸易相关的生意。

   不过,利良奕创业时期,利氏家族虽然积累起了一些资本,但直至其去世时,也始终停留在小打小闹的地步,名下产业在各行业的影响力都很有限。该家族真正的崛起,还是在利希慎经手家族生意以后。

   作为家族后来中坚人物,利希慎从小就聪明伶俐。

   他1879年出生在美国夏威夷,接受正儿八经的西式教育,到甲午战后第二年,也即1896年,17岁的他跟着父亲回国,进入香港著名学府皇仁书院就读。

   毕业之后,利希慎先是当过银行职员,又进入报馆当翻译……在各行各业都留下脚印,不断积累社会经验。后来他向其父利良奕要了一笔钱,买了条船,成立南亨船务公司。

   本来利希慎的打算是自立门户,不料船务公司成立还没两年,经营才起步,利良奕就因病去世了。

   利希慎回家继承家业。了解到父亲目前经受产业的现状和鸦片行业的暴利,分得一大笔遗产的他开始有了别的想法。父亲下葬后,葬礼结束当晚,利希慎就拉着自己几个兄弟一起畅谈。

   他说服他们,把全家资产都聚集起来,砍掉多余的生意,全力发展鸦片业务。凭借各种精妙的手段,不仅取得了港英政府的鸦片专利执照,还从临近的澳门殖民政府手中,获取到了该地的鸦片专卖权。

   就这样,在利希慎强有力的引领下,通过与鸦片贸易的高度捆绑,利氏家族财富如滚雪球般开始急剧增加。前后短短不过十余年,整个家族资产就相较从前翻了数十倍,由以前的籍籍无名,一跃成长为香港商界里的一尊庞然大物。

   利希慎的野望还不止于此,野心勃勃的他在鸦片生意做得如火如荼的时候,并将目光投向了房地产行业。

   1923年,他成立希慎置业公司,以230万元,向怡和洋行购入铜锣湾的鹅头山,改名利园山。正是这块地,奠定了利氏家族往后“地产王国”的建立基础。

  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,且似乎全然没有要停下来的势头。但正所谓“福祸相依”,利氏家族的财源广进,逐渐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。

   一个是普通的民众。

   谁都知道,利家之所以可以做大,靠的正是一本万利的鸦片生意,然而鸦片并不是什么好东西,当年清政府时期,就因为英国向中国的鸦片走私,造出了一大堆瘾君子,使国家贫弱。一旦有哪个人吸食鸦片上瘾,如若没能适时制止,轻则倾家荡产,重则家破人亡。

   因此,谈及利家,绝大多数老百姓都表现得十分唾弃。

   第二个,那就是商业同行了。

   古话有言“同行是冤家”,利家生意越红火,自然就会挤兑商界其他人的生意,因而遭致他人眼馋和觊觎。在这点上,甚至可以引来杀身之祸。

   二、明枪暗箭

   那一天是1928年的4月30日。中午时分,艳阳高照。利希慎照常例从自己的办公室出来,步行去中环威灵顿街一家高级俱乐部就餐。

   身为利家掌舵人,虽然家族生意做得红火,但利希慎本人平时却很低调,除非关系亲密,普通人鲜少认得他。因此向来不带保镖,为防意外只常穿一件贴身的防弹背心。

   好巧不巧的是,由于这天天气炎热,走出办公室的时候,他连防弹背心都没穿,整个人几乎毫无防备。

   这给了暗中窥视的人以可乘之机。在他于来来往往的人流中穿行,正要抵达高级俱乐部门口之时,突然响起了一阵“噼里啪啦”的鞭炮声。利希慎为这鞭炮声吸引了过去,紧接着他便瞳孔一缩。

   “砰砰砰!”

   那是连续的三声枪响,混杂在鞭炮声中。

   子弹破空,直射向利希慎,正中其胸膛。钻心的疼痛感传来,他猛吐出一口鲜血,嗷嚎着“救命”,瘫软倒地。

   尖叫声、踩踏声,人群顿时乱作一团。在这混乱当中,利希慎却渐渐两眼发黑,发不出任何声音,直至整个人变得不省人事。凶手则趁此机会,留下作案的手枪和三粒弹壳后,有条不紊逃走了。

   有俱乐部内用餐的客人听到外面动静跑出来,正看见鲜血直流、倒地不起的利希慎,急忙将之送往了医院,结果还是晚了,因抢救无效,当天下午,利希慎不治身亡。

   利希慎的死,引起了全港的很大震动。这位一手将利家由小名小姓带入香港四大家族行列的传奇掌舵人,年仅40多岁便乍然离去,凶手却逃之夭夭,至今寻不到下落,给了社会各阶层人士遐想与讨论的空间。

   他到底是为谁所杀,一时间众说纷纭。不少人结合蛛丝马迹推测,他的遇刺,很可能是竞争对手所为。

   那么,哪个竞争对手敢下如此狠手呢?将种种线索勾连起来,答案呼之欲出了,这个极具嫌疑的人,就是利希慎曾经的老友兼公司经理——廖金碧。

   同利希慎有些相似,廖金碧也是一位极有野心的人。

   利希慎在拿下澳门一地的鸦片专卖权后,为更好地经营,成立了专营公司裕盛行,那时,廖金碧就在该公司里边担任经理。

   他精明能干、交际广泛,为人处世圆滑又恰到好处,有自己不俗的背景和关系网——正是因为这点,当年利希慎才选择聘用的他。

   来到裕盛行后,廖金碧干得极为出色,利希慎对他很是重用。但正所谓“人为财死,鸟为食亡”。熟悉了鸦片贸易的各个环节,见识到该行业所蕴含的暴利,廖金碧渐渐生出了自己的心思,有了脱离裕盛行独自单干的想法。

   他于是一面还当着裕盛行的经理,一面却私下里偷偷注册了自己的公司,取名“诞生”,通过上下打点活动,居然也在背后做起了鸦片买卖。

   这生意获利颇丰,短短几个月时间,廖金碧便赚到了过去当经理几年都没能赚够的钱。

   尝到甜头,理所当然,他很快辞去了裕盛行经理的职务,野心勃勃开始想要大展宏图。手下有人瞧出了廖金碧的心思,即于此时不失时机地向他进言道:

   “那利希慎家财万贯,不还是仗着澳门的鸦片专卖权吗?如此垄断,何愁不发财。可这般天大好处,凭啥要他利氏独享,我们不比他差,难道不能争一争吗?”

   这番话说动了廖金碧,自觉很有道理。

   他想到:现今自个儿论人脉、能力和背景,即便比利希慎还差那么一点点,也相去不远,为何不可以同他争夺一番呢?输了横竖不过是结仇,然而同行本是冤家,说到底也没什么损失,可万一赢了,那可就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了!

   思来想去,利益很大,害处极小。只要布置周详,把澳门的鸦片专卖权从利氏家族手里抢来,未必没有可能!

   说做就做,他很快开始了行动。然而有道是“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”,这场同利氏家族争夺鸦片专卖权的“战争”,并未能即刻爆发,因为澳门殖民政府决定要取消鸦片专卖制度了。

   三、激烈交锋

   这一年正是1925年,日内瓦召开了一场国际会议,有诸多国家参与,具体讨论了关于国际人道事项等问题。之后,澳门当局就宣布了一项“公告”:

   由于葡萄牙政府有义务履行日内瓦国际会议的协定,澳门当局过去给予给个别人士或公司的鸦片烟进口、提炼、售卖或批发等专利权,都须予以终结。

   毫无疑问,这一决议对于同鸦片贸易高度捆绑的裕盛行及利氏家族来说,是个极大的打击。收到消息的廖金碧亦感到错愕,但转瞬他就欢欣鼓舞,认为这是一个削弱利氏家族、壮大自己实力的绝好机会。

   他遂在暗地里大肆活动,公开鼓吹说:“澳门鸦片专卖权将转给诞生公司经营。”

   这显然是假话,可一般人哪里知晓其中门道,信以为真。一时间,诞生公司风头无俩,连带着商业活动也取得诸多进展。

   听到这一传言,利希慎被结实给气着了,七窍生烟,甚至于当着下属的面,大骂廖金碧是“无耻之徒”、“卑鄙小人”,发誓要与之对抗到底。

   纵横商场二十多年,老谋深算的他哪里会看不出廖金碧此举蕴含的争夺意图,他清楚,自己必须得做出应对。

   要知道,售卖鸦片的利润,在利氏家族全部产业收入中,占比极高,达到了三分之一!

   尽管眼下澳门当局说将要取消专卖权,可到底是还没有取消。而且即便取消了,也不代表实际上的垄断会消失。倘若此刻退让,那失去鸦片贸易这块市场,利氏家族财富就会大缩水,整个家族实力都将急剧下滑!

   一场风暴开始在暗中酝酿。

   因为事关家族和产业的生死存亡,无论利希慎还是廖金碧,都开始积聚力量,时刻准备着要将对方给击倒。

   这对从前老友,至此彻底决裂、分道扬镳!

   廖金碧的背后,站着的是澳门鸦片专员保罗。这位心思活络的洋人,是廖金碧敢于同利希慎争夺鸦片专卖权的最大靠山。两人许下过约定,保罗全力支持廖金碧的夺权活动,一旦得手后,那廖金碧赚取到了利润,将共享一部分给保罗。

   当然,利希慎亦不是省油的灯。

   鸦片专员保罗向着廖金碧,此路走不通,他便直接绕过澳门当局,依托自己在美国的一个堂兄弟,命其辗转去葡萄牙首都里斯本,向政府打探消息。

   经过上下打点运营,总算得到了葡萄牙政府的确凿回复:无意取消,也不会剥夺利氏家族手里边的鸦片专卖权。

   换言之,葡萄牙政府依旧支持利希慎和他的裕盛行。

   收到这条情报,利希慎心里的大石总算落下。继而即开始对廖金碧进行猛烈的反击。

   利廖两家由此爆发出激烈交锋,都动用出了自己全部的实力。

   事实证明,姜还是老的辣。多年的苦心经营,利家势力遍及海内外,形成了包含香港、澳门、中国大陆及欧美各国的庞大关系网,此刻悉数动用,远非廖金碧所能比。

   两家围绕着鸦片专利权展开争夺,接连打了数场官司,结果却无一例外,都为利希慎胜诉。

   颇受打击的廖金碧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,最终一咬牙,决定铤而走险,使阴招来剪除自己这个最大的竞争敌人,也就是派黑道杀手,肉体上消灭利希慎!

   这,便有了1928年4月末,利希慎与香港中环威灵顿街遇刺的一幕。

   事发之后,香港警方高度重视,展开了周密的调查。

   不过廖金碧既然敢下狠手,又岂能没有防备。他把凶手保护得很好,始终不露破绽,加之自身势力不俗,上下都有人帮忙掩护。

   所以,尽管重重线索都指向了他,可奈何没有直接确凿的证据。查来查去,事情最后也只能成为一桩悬案,不了了之。

   四、家族振兴

   当家的意外身亡,凶手不见下落,死对头廖金碧则带领着他手下势力,不断往利氏家族的支柱性产业鸦片领域大肆进攻扩张。

   此外,利希慎生前娶了一妻三妾,育有十几个子女。豪门大族,家主死后,子女为争家产打得头破血流、让家族分离崩析,自古以来都不是罕见的事……

   内忧外患都来了。一夕之间,原本兴盛的家族,竟开始显得有些风雨飘摇起来,仿佛一栋危楼,在悬崖和崩溃边缘摇摇欲坠。

   这一局面令得许多人都不由观望,想如此困境,利家该怎样应对,今后又将何去何从。

   幸好,最糟糕的事情没有发生。

   面对家族面临的危机,关键时刻,利希慎的原配夫人黄兰芳挺身而出,成为新的当家。

   如许多年前利家一代家主死后,利希慎把兄弟都团结起来、齐头进军鸦片产业一样,她也将利希慎的诸多子女全部团结了起来。

   一方面,她竭尽所能维持家族的正常运转,使利家不致陷于内乱和纷争当中。另一方面,又持守成政策,尽可能保护家族产业。

   这样一直等到下一代真正成长起来,她才将家业托付给了新的第三代掌门人——利希慎长子利铭泽。

   利铭泽出生那年,利家已然发达,因而他从小即受到极为良好的教育,12岁时便赴英国读中学,后以优异成绩考入牛津大学就读。

   从牛津大学毕业回国,工程系出身的他在香港做工程师。利希慎意外身亡那年,他才二十出头,但很快便从主母黄兰芳手里接过了引领家族的重担。

   “虎父无犬子”,利铭泽能力出众。他成为第三代家主后,敏锐预感到鸦片贸易不长久,遂以壮士断腕魄力,主动收缩业务,放弃了一本万利的鸦片买卖,而布局到新的正途。

   利用父亲从前买下的铜锣湾地界,利铭泽大力进军房地产行业,几年之后,就使利氏家族摆脱了守成期间资产的短暂消退,实现了进一步的增长。

  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,全面抗战爆发,他并来到大陆,秉持一颗坚定的爱国之心,投身于国共两党的抗战活动中,积极捐财捐物,与我党多位领导人交好,为抗战最后胜利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。

   战后,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,香港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,承接西方发达国家产业转移,经济迅速发展。

   商业嗅觉敏锐的利铭泽,也在这股热潮中带领家族东征西讨。于20世纪60年代,先后投资了电话通讯、桥梁隧道、煤气能源等新兴产业,这些产业都为利氏家族带来极大的利润增长。

   除了利铭泽外,利氏家族杰出人物还有不少,而其中尤为值得称道的,便为利希慎第三子利孝和了。

   利孝和是黄兰芳的亲生儿子。利家发生变故那年,他因为年少还在读书,等到学有所成,才回归的利家。

   不同于利铭泽的投资实体,利孝和商业眼光独到。他选择另辟蹊径,同后来的香港娱乐界缔造者、知名企业家邵逸夫一起,投资创立了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,也即人们所称的TVB。

   TVB于20世纪后半叶在香港光芒万丈,几乎一手营造出了香港无线电视的兴盛局面,使全港的电子传媒业走入新纪元,并深刻影响亚洲乃至整个世界娱乐的发展。

   利孝和1980年因心脏病去世后,他的妻子陆雁群也以绝佳的能力眼光,处理其资产,将之布局到了外汇、股票、物业等行业……

   时至今日,利氏家族已走过百年历程,传承了五六代,但全然不见衰落的迹象。

   尽管旧时四大家族之一的名头已然不再,可凭靠当初利希慎、利铭泽、利孝和等人在多行业的布局,依旧给利氏家族带来源源不断的盈利。

   例如说TVB,引领了香港一整个时代的文娱风潮,许多今天人所公知的天王巨星都曾出自旗下。

   希慎置业在铜锣湾的地产则是现今全球租金最贵的地区之一,罗素街一个10平米的小屋月租就超过20万。

   主持修建的连结港岛与九龙半岛的跨海隧道,至今仍在运行。

   香港的煤气供应、电视通讯,也几乎由利氏家族执掌……

   五、不胜唏嘘

   回顾往昔,纵观利氏家族发展崛起的历程,一路颇有跌宕。

   利氏家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鼎盛时,曾有“上海杜月笙,香港利希慎”之称。二者都靠鸦片贸易发家,可后来杜月笙声名狼藉,利氏家族却在危难关头顺利转向,一路做大,延续至今。

  

相关新闻

加载中...

排行榜 日排行 | 周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