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 2012 年抛售大陆地产转投国外,到 2020 年陆续出售英国乃至欧洲部分资产,李嘉诚家族的资产 " 大挪移 " 从未停过。只不过,最近资产售卖出现了一点 " 小插曲 "。
据英媒报道,7 月 4 日,由 KKR 与 Macquarie 为首的财团收购李嘉诚旗下资产英国电网(UKPN)的计划失败。
对于失败原因,有市场消息称,在合约签署的两天前,李嘉诚方面突然大幅提高售价,收购方认为要价不合理,因此退出了讨论。
李嘉诚方面的理由是,英镑汇率的下跌以及持续上涨的通胀率降低了该项资产出售的利润。但收购方认为,该售价是经过一年的价格调查后决定的,而且价格在短时间内突然波动是不寻常的。因此收购方执行了成本纪律,退出收购。
从英国资产 " 大撤退 " 到如今 " 反水 ",觉得卖低、临时加价,李首富 " 葫芦 " 里到底卖的是什么 " 药 "?
央视财经评论员薛建雄对焦点财经表示,如果达成交易已经赚大了,可能李嘉诚觉得这轮通帐后可以卖更高价格,因为被出售公司能源需求是稳定的,电价也可以跟着通胀涨。
作为英国最大的电力垄断企业,英国电力网络公司向东南部和东安格利亚地区的 830 万户家庭和企业输送电力,收入约占该行业总收入的四分之一。
2020 年 3 月至 2021 年 3 月,UKPN 的营收就高达 17.6 亿英镑,税前利润为 6.148 亿英镑,同时还支付了 2.37 亿英镑的股息,盈利十分可观。
今年 3 月初,由国际投行麦格理集团与私募巨头 KKR 共同牵头的财团,和李嘉诚家族掌控的英国配电公司(UK Power Networks),就收购事宜展开洽谈。
若该项收购成功达成,金额将高达 150 亿英镑。要知道 12 年前,李嘉诚收购 UKPN 的成本仅仅为 55 亿英镑。这意味着如果收购达成,李嘉诚将净赚 95 亿英镑,约合 760 亿元人民币。
英国《金融时报》则如此评论:" 英国私有化的基础设施资产(包括电力、天然气和供水网络等)受益于不断上升的通胀水平,因为它们的回报率由监管机构决定,并与 CPI(通胀指数)或 RPI(零售物价指数)挂钩。"
由于电力网络公司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,因此其收益通常超过员工、维修和材料等通胀上升所带来的成本,具有抗通胀的特性。
事实上,进入 2022 年后,全球通胀来临,不仅是阿根廷、土耳其、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出现了 5% 以上的通货膨胀,而且美国、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通胀率也一直居高不下。
英国去年底开始加息抗通胀。然而,在 6 月中旬英国央行加息 25 个基点将基准利率提升至 1.25% 的一周后,英国 5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年率上升到 1982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。
" 电力等基建股现在抗跌性是有的。现在美元通胀,等于如果持有现金一年平均就会贬值百分之八点几,假如他还要找一些资产投入,现在还没到底,资产价格都挺高,所以,不适合出手。"
协纵策略管理集团联合创始人黄立冲则认为,李嘉诚通过此前资产售卖手头上现金已经够了,不需要套现,即便想要套现,以后也没有很多可以投资的机会,现在就算杀进美股还是处于高位,还不如先持有这一优质资产。
" 市场不好的时候,这一资产价格也不会太跌,万一市场反弹,资产的价格可能会更优质。" 黄立冲道出了李嘉诚可能存在的想法。
事实上,2018 年,李嘉诚宣布退休。期间,他的投资重心从中国内地和香港西移到英国、澳大利亚、加拿大等地。其中," 重注 " 英国,购入的资产涵盖供水、供电、天然气输送、铁路、通讯、零售等几乎所有与民生相关的产业。
据不完全统计,李嘉诚家族在英国的总投资超过 4000 亿港币(约合人民币 3200 亿元),掌控了英国 30% 的电力、25% 的天然气供应市场,近 7% 的供水市场、超 40% 的电信市场,近三分之一的英国码头、超 50 万平方米的土地资源。因此,李嘉诚也被媒体戏称为 " 买下半个英国 ",很大一部分英国居民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李嘉诚家族。
只是,在其大举投资不到 10 年,李嘉诚便开始了英国资产的 " 大甩卖 ",涉及交易金额逾千亿元人民币,此次出售的标的正是英国电力网络公司——英国最大的配电网络运营商,曾构成了李氏家族 " 买下半个英国 " 的主要门面之一。
华资地产商 " 领头羊 " 的一举一动,似乎总能牵动社会各界的敏锐 " 神经 "。今年 5 月上旬,因为旗下和记黄埔现身广州土拍市场,李嘉诚 " 杀回 " 内地的消息,登上了新浪微博的热搜,而根据越南当地媒体报道,李嘉诚也在布局越南等东南亚区域。